《阿坝师范学院报》  
上一期    下一期

国学与规矩

   期次:第235期   作者:叶小军   查看:23   
  习近平提出了“中国梦”的宏伟蓝图,又在具体实践上崇尚国学,提倡规矩意识,推进国民文化自信与国家软实力提升,其理论体系越发明晰可辨。
  规矩之于古人大体分为两种:工艺流程谓之规矩,所谓“不以规矩,不成方圆”(《孟子》);行为规范也是规矩,所谓“求必欲得,禁必欲止,令必欲行”(《管子.版法》)。就后者而言,古代社会法律稀疏,行为约束主要依靠国学经典及其衍生的各种道德逻辑和社会默契。“步从容,立端正”、“百善孝为先”,如此等等,既是国学,又是规矩,因此国学乃规矩之基础和根本。
  西汉扬雄云:“言,心声也;书,心画也。声画形,君子小人见矣。”苏轼也认为“书必有神、气、骨、肉、血,五者阙一,不为成书也。”在“字如其人”的价值标准下,古人以读书、写字、作文章为修身养性之本。且不说测字算命,仅就文章而言,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作者的思维定势、价值取向和道德逻辑,是以古人一直以文章立规矩,从贾政对贾宝玉文风的几次批评就可见一斑。
  说到国学,人们总会联想到诸子百家,其实远不止如此。胡适曾在《国学季刊》发刊宣言中称:“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,都是我们的‘国故’;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,就是‘国故学’,省称为‘国学’。”因此从小学、经学、史学、诸子、文学到哲学、科学乃至宗教等等均应为国学。国学门派林立,经典浩繁,通俗不过《三字经》,繁复不过《周易》,但在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和忠孝大德的基本立场上大体仍是一致的,成为社会秩序建构的主要基础,这是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发生文化断层的主要因素,也是分分合合历经劫难仍然屹立不倒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  “万物莫不有规矩”(《韩非子•解老》),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一应如此。有了规矩就会觉得不自在,不自在又是因为以前不守规矩、为所欲为了。只有在国学的浸润中养成规矩意识,让规矩成为行事的习惯,成了一种自觉自在,达到“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”(《论语•为政》)的境界,人们才不会觉得有任何不自在。然而,人之弱点就在贪欲,无欲则刚,行为有度;有了欲望,规矩就变得岌岌可危了。
  笔者常常想,小女四岁懵懂,看了央视国学公益广告都自己养成了给大人盖被子、捶背的习惯,而且每次都是一边做事,一边念叨国学经典,缘何大人还做不到呢?其中一部分人固然是没有“古文观止”,自然也就不知敬畏,不懂规矩;另一些人学了,表面看起来也很有涵养,但有了权力,或者进入网络虚拟世界就开始坏了规矩,言所欲言,为所欲为了——说到底,还是规矩意识没有内化成习惯,没有形成自觉自在。
  习近平将国学与规矩同期提出,看似偶然,实则用心良苦。如果说党章是党的总规矩(习近平语),那么政策法规就是国家的总规矩,而国学的基本精神就是这些政策法规背后的总精神、总章程、总原则。习近平对规矩意识的要求既是治腐的,更是化民的,因而从国学的角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:明朝末年,顾炎武就批评士大夫“清谈误国”;改革开放初期,邓小平又提“空谈误国,实干兴邦”;如今面对“中国梦”的宏伟蓝图,习近平再次强调“空谈误国,实干兴邦”,并身体力行之,足见其自身国学底蕴与实干精神之统一。固本培元,国学为基。当国学成为全民主流价值、道德逻辑和社会秩序建构的主要依据时,规矩意识不定自塑,文化自信不塑成,人民同心同德,社会和谐安定,中国梦也好,个人梦也罢,何愁不能实现?

阿坝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 
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
京ICP备12019430号-7

本期已有4371次访问,全刊已有747039次访问